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师表-《三国:从新野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此时,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,魏国在曹仁与夏侯惇离世后,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,为了权力不择手段,军事力量也因内部纷争有所削弱;

    吴国则在孙权的统治下,偏安一隅,虽有进取之心,但因担心与魏国两败俱伤,又忌惮蜀汉趁机崛起,种种顾虑之下,始终未能有所大的作为。

    诸葛亮与洛川敏锐地察觉到,这是蜀汉北伐的绝佳时机。他们深知,若能把握此次机会,成功北伐,不仅能够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,还能为蜀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    于是,二人多次在丞相府密会,烛火摇曳,映照着他们严肃而坚定的面庞。经过反复商讨与谋划,决定联名上书后主刘禅,请求北伐。

    诸葛亮深知此次上书意义重大,他怀着对先帝的忠诚和对蜀汉的责任,伏案数日,挥笔写下了千古名文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……”

    在表中,他回顾了先帝的创业艰辛,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与忠诚,分析了当前的局势,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言辞恳切,情真意切。

    在那封洋洋洒洒的奏疏中,诸葛亮与洛川详细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。

    他们指出,如今蜀汉内政革新初见成效,经济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,民心所向;军队经过整顿与训练,士气高昂,战斗力大增;而魏国国内局势不稳,正是我军出兵北伐的大好时机。

    若此时不北伐,待魏国恢复元气,再想兴复汉室,必将难上加难。

    奏疏呈上后,刘禅召集众臣进行商议。朝堂之上,气氛紧张而凝重,众臣议论纷纷,各执一词。

    有的支持北伐,慷慨陈词,认为这是实现先帝遗愿、重振蜀汉的绝佳机会,此时不战,更待何时;有的则持反对意见,忧心忡忡,担心北伐会消耗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一旦失败,蜀汉多年积累的家底将付之东流,后果不堪设想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