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须知,就在几天之前,朝廷才刚刚明发天下,宣称同意恢复与察哈尔部的"岁赏",但对于众多商人最为关心的"互市"却是只字不提。 这才几天的功夫,朝廷便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?尤其是建立在蒙古大汗已然兴兵数万,出现于宣府之外的情况下。 若是真的答应了林丹汗关于"互市"的请求,且先不论野心勃勃的林丹汗是否会撤军回草原,光是对大明儿郎的士气,便是一个不小的打击。 "王本兵,你可知此举对我大明意味着什么嘛!" 狠狠的一拍身前的座椅,内阁首辅李国普便是愤然起身,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盯着面色有些隐晦不定的兵部尚书王在晋。 而面对着"咄咄逼人"的内阁首辅,自知理亏的王在晋并不加以反驳,只是默默的低下了透露,心中有苦难辨。 他又何尝不知晓此举对于大明的士气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,但谁让林丹汗挑选的时机过于致命了。 王在晋甚至怀疑,是不是有朝中有人在背地里,向林丹汗"指点迷津"? 虽说天子在过去一年,将困扰朝廷数年之久的"西南之乱"彻底解决,稳固了后方。 但大明内部仍是隐藏着各式各样的"野心家"。 远的不说,这女真大汗皇太极自辽东倾巢而出,除非辽东出了某些插曲,定然不会轻易的无功而返。 而这便注定了是一场阔日持久的战事,就算打上一两个月也不算意外。 如此情形之下,难保国内其余的"野心家"们不会趁此做些文章,例如远在南直隶的"东林党"及勋贵们便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,如昔日的"陕西民乱"一般,暂缓漕运的进程,导致漕粮不能按时运达。 须知,包括整个京师在内的数百万名军民百姓,都是靠着南直隶的"漕粮"而生活。 一旦城中无粮,事情的严重性便将上升到危及大明国本的程度。 更要紧的是,天子前段时间才刚刚整饬了"宗室"及衍圣公府,就算寄希望于运河,于山东,河南等地运粮,怕是也不会过于顺利。 "阁老息怒.." 眼见得暖阁中的气氛有些剑拔弩张,兵部尚书沉默不语,而身旁的天子又迟迟不表露态度,司礼监秉笔便赶忙充当起了"和事佬",主动快走几步,将怒气冲冲的李国普重新搀回来了原来的位置,请其落座。 第(2/3)页